首页 > 江南app地址官方计划  > 征地拆迁 > 城中村改造 >

小城镇建设论文题目,小城镇建设的论文

城中村改造 作者:甲月桃 2022-11-05 14:50:03

本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小城镇建设论文题目,以及小城镇建设的论文对应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急求一篇论文,论文题目是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十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十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十堰作为地处鄂西北山区的新兴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市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像十堰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十堰市有近70%的人口在农村,有14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很有限,种植业增长的空间也很有限。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2、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3、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我市山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在全市240多万农村人口中,有当家地仅160万亩,由于居住分散,自然灾害频发,种植业的70%望天收。只有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年地市合并后,十堰市的城镇有了较快发展。截止目前,建制镇由1984年的13个发展到63个,其中城镇居民万人以上的9个,城镇总人口111.8万人,短短17年城镇化率由14.9%提高到32.5%。城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沿交通干线襄渝铁路、汉江、209国道、316国道展开,城镇职能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治职能或低水平商贸职能为主的状况,形成了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各种类型结构。纵观十堰城镇化进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十堰城区(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因汽车产业的聚集效应使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二是乡村城镇化即小城镇的发展相对缓慢。建制镇的发展由于在地市合并以前受行政管理区划的限制,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松散型,区域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边境贸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中心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辐射能力较弱。地市合并后,城镇建设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由于十堰市农村人口较为稀疏,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有限,这就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适中,同时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因此,在农村地区形成小城镇的内、外动力较弱,导致小城镇发展滞后。

十堰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不科学,执行缺乏严肃性。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格雷同;二是融资问题。目前,城镇化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尚未面向市场,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因此,城镇建设资金来源贫乏,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制度障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延缓了农民离土离乡的步伐,不利于调动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积极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农民进镇缺乏“安全感”,增加了城镇化成本;四是政策问题。各地出台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的系列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力,农民在市场准入、税费征收、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不到优惠待遇,甚至有的地方农民进镇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待遇。我市小城镇发展滞后固然有许多原因,但从主观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建设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存在有思维误区,我们必须克服:

第一,要克服官位设市的思维误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除了帝王以外,下面的州、府、郡、县的设置,等级森严,不可僭越,哪一级官管辖下的城市,城墙该有多高,该有几条街道,衙门有多大,均有严格的规定。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省、市、县、镇的设置,也基本沿用封建社会那一套,严格按行政级别、管辖面积、人口设市,城镇规模基本以官帽定位,而不是按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定位。改革30多年了,包括体制上、观念上很多脱离实际的东西都改过来了,但这一传统的设市设镇模式仍被顽强地保留下来。而且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体制上形成了固有的模式,难以体现时代精神,制约了城镇化发展,我们必须克服。

第二,要克服人为构市的思维误区。如果说古楼兰曾为古丝绸之路开辟立下汗马功劳的话,那么它的消失,也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城镇的生存与发展及其发展规模该有多大,完全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不能凭主观想象来构筑城镇框架,我们不能不顾城镇发展规模和区域经济社会动态比较优势,好大喜功,人为构市,盲目扩市,以至于城镇“增肥”了,却有城无市。如我市一些小城镇,虽耗巨资建起了几条街道和广场,至今门可罗雀,成为“空壳”。这样的浪费和教训令人心痛。今后,我市的城镇化必须注意克服这种违反规律、人为构市的思维误区。

第三,要克服全能乱市的思维误区。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的影响,我市不少小城镇总想来个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搞“大而全”、“小而全”,忽略自身城镇的产业强项和文化特色,搞“全能城镇”。资深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苏南地区凋查后曾提出一个“小城镇、大战略”的概念,意思是说,改革开放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呼唤小城镇的发展,为其提供信息、市场和科学文化服务。加快小城镇建设,其目的一是解决农村内部商品经济发展的流通问题;二是以小城镇的广泛建设解决大城市的“通病”。遗憾的是我们却误解了费老的原意,片面认为发展小城镇商品经济就是要搞“小而全”,而未能与时俱进,把小城镇建设放在国际社会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去考察去建设,导致在小城镇的发展上出现了不少“全能城镇”,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我市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市情,既要增加城镇的数量,但更应注意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不能搞“一刀切”。要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我市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

1、变官位设市为按经济规模设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经济规模而言,一些原来默默无闻的沿海乡镇已超过了西部不少地级市,其城镇发展的规模和格局,也超过了西部的不少县和市。就十堰而言,城镇化进程起步晚,即使是县城,与沿海一些乡级小镇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上的差别都很大,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经营理念上的差距就更大了,尽管国家还沿用按行政级别设市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但打破这一传统的桎梏,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我市应遵循城镇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自然历史过程这样一条客观规律,按经济规模来安排城镇资源的分配,收紧拳头,突出重点,把握规律,有选择、有特色地走自己的城镇化之路。否则,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2、变人为构市为产业兴市

城镇发展必须以经济产业作为依托。我市多数小城镇近些年来之所以出现布局混乱、交通阻塞、城镇服务功能不配套等问题,甚至是没有经济内涵的“空壳镇”,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去规划和架构小城镇,小城镇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一个城镇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镇特点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优势产业,而不是面面俱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新兴的城镇,如温州、绵阳、诸城等等都是以特色产业立市。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依据各自的优势,推准主攻方向,大力培植工业主导产业,走依靠产业支撑辐射功能的路子。我市小城镇应当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山区资源加工工业,培育城镇支柱产业,增加城镇经济实力,从而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功能。

3、变全能镇为特色镇

我市小城镇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追求“小而全”,使小城镇特色不突出。我市城镇化应该走“小而特”的路子,不同的小城镇必须打造不同的特点,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突出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战略,以鲜活的城镇特色,形成“名镇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反过来又推动城镇规模的扩张。结合十堰产业与资源特点,可以着力发展以下几类具有特色的小城镇:一是建设工业主导型小城镇。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小型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塑造成为带动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二是建设旅游服务型小城镇。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搞好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硬件设施水平和服务接待水平。三是建设流通商贸型小城镇。边贸口子镇要在突出抓好市场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便捷的服务、最宽松的经营环境,吸引周边的鄂、渝、陕客商前来经商兴业。四是建设特色产业型小城镇。要依托药材、黄姜、茶叶、绿松石等山区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包装、销售业,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镇。五是建设移民镇。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机遇,用好用活移民政策,推动移民小城镇的建设。

4、积极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为使小城镇得以健康发展,还应解决如下问题:

(1)搞好科学规划。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选址要与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导向政策、交通、通讯大动脉相联系。起点要高,具有时代气息;必须满足我市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小城镇发展的规划,不仅要考虑长远义务教育设施布局,还应考虑职业技术教育设施布局,科教兴镇,保证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把市场一体化要求与本地经济特点相结合,将小城镇规划建设融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同中心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城镇化体系格局,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小城镇的风貌一定要体现综合经济实力和居民群体凝聚力,使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要把环境生态建设列为主要内容,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自然条件,建设生态小城镇。规划必须体现全局意识,着眼于长远,决不能因党政负责人的更换而改变。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要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

(2)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要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把自然资源变成城镇发展的宝贵财源,变过去土地使用的“行政审批制”为现在的“市场配置制”,使国有土地的资本效益趋向最大化,大力推行竞价拍卖等多种土地经营形式,为城镇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营运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经营城镇有形资产,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经营城镇无形资产,把城镇空间、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交通线路营运权、道路和其它设施的冠名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推向市场,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

(3)加快改革步伐,消除制度障碍。

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落实以现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以住户、职业、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依据的落户标准,以居民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确保进镇农民的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落户,务工经商。要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允许农民对土地进行出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解决农民担心长期离开农村后、遇到困难生活没有保障和后路问题,并为农民进镇后土地集中使用打好基础。同时,要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医疗、就业、教育制度等配套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镇解决后顾之忧。

以城乡区域共同发展为主题的论文应该如何拟题目?

可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比如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

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前。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初步搭建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框架。

国家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限制,推进城乡平等就业,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等。

在充分肯定城乡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

农村资源要素流失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工工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实际劳动贡献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

市管县体制从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出现了地级市本级与县级争利、财富日益向市级集中、财政投放日趋集中在市本级的现象,带来县及县以下政府促进发展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加重了“城市偏斜”。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渴望融入城镇。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他们仍被视为城镇的“过客”。

城镇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要务工不管安居”,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高,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落户定居,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稳定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又要允许农民继续享有对土地的权益,以此作为应对不确定性及各种风险的生存保障。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县域经济和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应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快建立县乡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保障基层政府履行基本职能。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探索在行政上省直管县的体制。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和土地政策,加大国家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生产要素集聚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区域。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应从战略上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我国不能像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待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再去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走一些发展中国家那种大量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的发展道路,不能在城市周边形成大量贫民窟。

必须立足国情,确保在农村不凋敝、农业不衰退、农民不破产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是学公共事业管理的,要写毕业论文,大家推荐一下什么题目比较好写而且不老套?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

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

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25.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6.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27.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28.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29.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30.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3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33.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1.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2.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43.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44.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5.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46.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47.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48.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49. 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50. 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51.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52.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53.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54.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55.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56.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57.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58.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59.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60.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61.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62. 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63.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64. 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65.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66. 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

67. 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68. 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69.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70. 论我国行政指导制度的完善

71. 行政程序的法律价值

72. 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

73. 行政补偿概念刍议

74. 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75. 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76. 浅谈“政府上网”

77. 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

78. 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79. 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80. 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81.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

82. 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83. 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

84. 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

85. 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

86.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87.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市场化改进

88.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89. 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90. 政府财政教育投入比较分析

91. 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

92. 试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则

93. 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9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

95.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96. 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

97.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98. 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99. 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

100. 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101. 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

102. 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103. 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104. 公共财政体制研究

105. 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

106.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

107. 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108. 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

109.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

110.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

111.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

112.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11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114. 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15. 浅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116.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或宪政主义)去向的理论渊源和发展

117. 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118. 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

119. 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影响研究

120. 权力腐败中的59现象研究

121. 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2.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23. 居民小区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探析

124.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125. 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

126.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127. 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8. 浅谈政府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129. 浅谈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30. 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131. 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分析

132.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133.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134. 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135. 浅析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问题

136. 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

137.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启迪

138. 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

139. 浅论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

140. 试论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推进政府作风建设的影响

141. 浅析我国政府的信用建设

142. 浅谈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塑造企业文化

143. 社会保障与构建和谐社会

144. 浅析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45. 浅析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146. 浅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47. 浅谈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148. 公共行政人才资源开发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149. 浅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150.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151. 儒家文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152. 企业危机公共关系管理研究

153. 浅谈当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154. 浅析团队沟通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55. 浅析我国法治进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156. 浅析企业执行力

157. 浅谈“公推公选”的目标定位

158. 论官员问责制

159. 浅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60. 乡镇合并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61. 浅谈有奖发票制度的完善

162. 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中国近代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及启示

163. 经营城市及政府在其中的职能定位

164. 浅谈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

165. 浅谈民营企业领导者的授权艺术

166. 浅析我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167. “两委会”的矛盾及其对策

168. 基层政府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169. 浅谈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170. 浅谈组织目标的制定

171. 农村养老主体问题探悉

172. 浅谈我国的行政区划

173. 浅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

174. 论我国社会救助的不和谐——低保户的骗保行为

175. 论当代企业推行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76. 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177. 我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程序分析

178. 电子政务—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179.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增收

180. 浅析政府在GDP与国民收入增长关系中的作用

181. 对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及管理现状的反思

182. 浅析我国政府网站建设

183.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184. 浅析企业危机管理

185. 浅谈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

186. 从“鸡鸣狗盗”浅谈企业用人之道

187. 浅论农村税费改革

188. 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困境与对策

189. 浅谈领导者的能力素质

190. 论在科学发展观下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191. 试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

192. 企业公共关系沟通模式与价值分析

193. 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194. 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

195. 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分析

196. 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的探讨

197. 行政绩效初探

198. 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的探讨

199. 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200. 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探析

201. “守夜人”角色与政府主导型之辨

202.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203. 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20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205. 地方代表大会对政府的法制监督研究

206. 论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政府公关的必要性

207. 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

208. 中外政府经济职能比较研究

209. 城市公共企业评价(或改革)探讨

210. 论电信市场的政府管制

211.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研究

212. 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

213. 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

214. 西方行政改革的研究

215. 我国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

216. 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诉求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217.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要素分析

218.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探讨

219.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动因与对策研究

220.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基础教育管理、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22. 我国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23.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

224. 关于中国农民“离土”问题研究

225.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226. 试述农业保护政策

227. 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研究

228. 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研究

229. 试论现代领导者的影响力

2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

231. 浅议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232. 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的焦点与对策研究

233. 论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34. 浅议行政听证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235.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理论探讨

236.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237. 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

238.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

239. 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240. 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

241. 论政府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

242. 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43. 拯救“志愿失灵”

244. 培育志愿精神,奠定公共事业组织发展基础

245. 牵手合作,共建和谐——市场经济添加下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

246. 优化制度环境,发展公共事业

247. 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研究

248.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249. 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研究

250. 社会团体治理结构研究

251. 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252. 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探讨

253.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行政管理理念创新探析

254. 政府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分析研究

255. 公共决策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

256. 论我国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257. 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探讨

258. 政府公关对搞好政民关系的意义探讨

259. 公共事业民营化问题研究

260. 中国公共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26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与发展

262. 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初探

263. 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264. 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初探

265. 国家公务员制度考核研究

266. 强化公务员绩效考评的思考

267. 论国家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268. 以人为本在国家公务员管理中的作用

269. 论公共部门内部治理中的公平问题

270. 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思考

271. 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272. 论社会转型的挑战与我国行政协调机制的变革

273. 当前我国行政机制的生态平衡分析

274. 以企业精神打造公共事业组织

275. 试论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76. 提高企业培训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277. 管理者开展有效沟通的路径研究

278. 人力资源的战略与规划关系分析

279. 浅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

280. 民营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281. 人力资源之招聘分析

282. 现代企业绩效考核低效之成因分析

283. 论人力资源的柔性化趋势

284. 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对策研究

经济学论文写啥题目好呢?

建议两个题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问题研究。这些题目不涉及我国市场体系问题,因为要涉及民进国退,必然涉及体制问题,资料难掌握,表述不容易。也不涉及财税金融等具体内容,不能深入其中而没有新意,专业表达也困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应该是热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资料题材多,容易入手;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问题是个伪命题,其实,良性发展的中小企业并不存在融资问题,风险显现的企业不可能有畅通的融资渠道,属于影子银行的服务范畴。

本人要写毕业论文,想请大家帮忙列一些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论文题目

1、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相关问题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讨

4、XX新农村民居生态建筑设计

本人想写一篇毕业论文,请高手指点

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识码:A文童编号:1005-0892 (2001) I1-0032AA

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理性思考

文也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城的各种公共风险最终都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财政作

为综合经济的反映,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财政风险越大,说明社

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会共风险越多,国家机器正常这转透受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财政风险不是财政部门

本身的风险.而是政府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财政;风险;表现形式;原因;对策

作老简介文RI.. ii西kt4}学教9(南A 330013)

自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如何防范和化解财

政风险,保证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各方关注.

其根源在于,人们透过亚洲金融危机看到了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域的各种公共风险,如金融风

险,内外债风险,社会保障风险等,最终都可能转化为

财政风险.

所谓财政风险,是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

国家机器不能正常运转而巡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值得

注意的是,财政作为综合经济的反映,直接关系到国民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财政

风险越大,说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公共风险越多,

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遭受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财政

风险不是财政部门本身的风险,而是政府的风险.地方

政府及财政部门尤其需要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一,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财政

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得到了很大发展,财政实力进一步

增强.但是,由于受历史原因,地理因素以及政策,体

制诸多方面的影响,全国仍有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尤

其是一些经济长期落后或老少边贫地区,财政长期处于

困难状态甚至是风险状态.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形

式有:

1工.财政赤字.近年来,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刚性不

断增强,支农,教育,科技三项法定增长以及确保工资

发放,政法经费保障,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安排,社会保

障"兜底"等多项关系大局的支出,使得一些地方财政

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虽经各级财政努力增收节支,采取

各项措施平衡财政收支,但全国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县

(市)出现财政赤字.1998年,全国地方一般预算赤字县

共计,93个,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山东,

广东等7省市没有赤字县外,其他一些较为发达的东部省

份也相继出现赤字县.由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财政基本

上属于"吃饭型"财政,开支标准较低,用于建设性支

出所占比例很小,因而财政内部调节能力很弱;即使这

些地方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那也是在财力十分紧张或

存在支出欠账情况下的'低水平''平衡.一级财政如果

连续出现高额赤字,且滚存赤字达到年度本级财政收人

的一定比例时,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不能按时

发放,行政办公经费,法定支出项目等不能按标准及时

开支,从而对政府履行法定职责产生影响.

2.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涉外彼务.包括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

款.有资料显示,自1980年我国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席位

以来至1998年,世界银行对我国承诺的贷款总额达到

309.27亿美元.其中,硬贷款214.03亿美元,占贷款总额

的69.2%a;软贷款95.24亿美元,占30.8%,用以支持200

个项目.目前,很多项目已进人还本付息阶段.但由于

市场变化以及天灾人祸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项目经

济效益差,有的投产之日便是亏损之时.特别是有些农

业项目,本来经济效益就较低,还分散到千家万户,因

而还款能力更是一卜分低下.国家不得不通过上下级财政

往来扣款的办法,来确保债务本息的偿还,维护国家对

收稿日期:2001-09-3032

万方数据

外借款的信誉,但同时也给负债县乡R政增加了很大压

力.

(2)国债转贷.为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

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至2000年,连续3年

增发国债共计3600亿元,用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

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这些国债资金,转贷到地方部分的,目前已

逐步进人还本付息阶段.由于目前那些建设项目还没有

完工或还没有完全取得收益,故地方财政还本付息面临

困难.

(3〕县乡债务.不少地方县乡债务形势严峻,有的

负债规模已超过了财政承受能力.这些县乡债务除了财

政直接借款外,主要是政府,部门,企业借款由财政担

保,其中有国内各金融部门的信贷借款,上级财政周转

金借款以及直接向其他债权人所借的款项.而所借资金

部分被用于投资办厂,搞一些'政绩工程"或兴办一些

社会公益事业;部分则被用于非生产性投资,甚至挥霍

浪费.这些债务已有相当一部分形成不良债务,甚至是

呆账.乡镇财政部门因涉及债务担保事项而遭法院封账

之事已屡见不鲜.

3.财政挂账.其中最为严重,给产粮省财政带来沉

重包袱的就是粮食亏损挂账.至1998年底,全国累计消

化老挂账426亿元,消化进度为78%,其中:政策性挂账

398亿元,消化进度为82%.但老的挂账尚未完全消除,

新的粮食亏损挂账又接踵而来.据统计,从1992年4月1

日至1998年5月31日止,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新增粮食财

务挂账和其他不合理占用贷款2015亿元,其中新增粮食

财务挂账1466亿元.消化这些挂账,无疑将给产粮省财

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4.拖欠工资.欠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是近几年

来经济欠发达省份县乡财政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

机构膨胀,人员增加,工资标准提高,财力供给不足等

原因,欠发工资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比较普遍.

从县一级看,欠发公务员和教师工资,主要是"拖"的

问题,一般事后可以补发;到了乡镇一级则更加困难,

有的出现积欠现象,工资不能足额到位.而长期拖欠的

工资主要是地方出台的一些补贴性工资(如菜篮子补

助)以及近年增资中地方财力白筹安排的那部分.然

而,县乡两级的中央或省垂直管理部门的职工工资不仅

没有拖欠,而且有的标准还较高,与当地公教人员工资

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收人七的不对称性,直接影

响到基层公教人员队伍的稳定,也给县乡财政带来了压

力.

5.收支"水份".从经济学上看,经济的发展水平

决定了财政的收支水平.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在经济工

作中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片面追求高标准;为了

体现"政绩"甚至弄虚作假,营造经济虚假繁荣.体现

在财政上,反映最为明显的就是提出的财政收人增长幅

度不切实际,脱离税源,造成一些县乡财政为完成收人

任务,硬性摊派,寅吃卯粮,买税卖税,甚至直接在账

上弄虚作假,虚收虚支,虚frz平衡.这些虚收虚支部分

在一些地方占当年财政收人的程度不一,有的高达10%

至20%,甚至更多.令人担心的是,这些虚收虚支部分

将进人第二年的增长基数,逐年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这也是一些县乡财政收人年年增长,而可用财力却停滞

不前的原因.

二,地方财政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造成部分地方财政存在一定风险的原

因比较复杂,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综

合反映.但究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从而导致地方财政承担风险的能力薄

弱.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经济

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东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差

距也在逐渐拉大.据统计,1999年全国地方财政收人

(一般预算收人)亿元县共计593个,其中:亿元县最多

的是山东省,为69个;收入超3亿元的60个县〔市)中,

有53个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与之相比,西藏,青海没

有亿元县,宁夏仅有i个,其他中西部省份也相对较少.

593个亿元县的地方本级一般预算收人为"10.57亿元,

占全国地方一般预算收人的19.8%.然而,1999年,全

国有地方国家级贫困县574个,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

区和革命老区,这574个贫困县的地方本级一般预算收

人为247.35亿元,仅占全国地方一般预算收人的4.4%,

县〔市)数量基本相当,收人相差却如此悬殊,贫困县

财政状况可见一斑.然而,无论富裕与贫困,一个地方

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政府所担的职责都是一样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是直

接依靠财政才得以维持的,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住

房制度的改苹,企业破产制度的实行等,无不与财政息

息相关.

2.体制因素.其一,从总体上讲,财政体制改革落

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表现在支出上没有解决好"越位"

与"缺位"向题,使财政该退出的没有退出;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包袱没有甩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包袱又背

了上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财政具有公共性,财政

.33.

万方数据

支出应退出一般竟争性行业,项目的投资.但目前从上

至下,公共财政一直处于"构建之中,没有一个明确

的指导意见.其二,从财政体制上看,1994年的分税制

改革,对完善我国的财政体制,提高中央财政的'两个

比重"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在体制

上把贫困地区与全省财政捆绑在一起,全国一刀切.从

实际情况看,经济发达的省份可以在省内进行调剂;而

经济欠发达省份,省内调剂就困难;贫困地区则要承受

更大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各省根据本省情况又制定

了省以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基层

财政体制环境并不宽松,从而造成体制土的层层'.盘

剥,.,加大了下级财政对上级财政的依赖,影响了县乡

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3.政策因素.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是

导致地方政府偿债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的因素之一.一

方面,由于事权的错位,认为本级政府的事未必由本级

政府自行解决,本级政府的举债总会有上一级政府"兜

底",于是草率举债,形成不了对偿傲的硬约束.另一

方面,一些债务还款时限较长,没有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制,使得一些举债项目经济效益低下,还款能力差.由

于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不相称问题的存在,中西部地区

的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人难以满足履行支出职责的需

要,也是导致这些地方政府俄务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

素.特别是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其收人在上解上级政

府的同时,其支出职责范围没有随之改变,财政负担如

故.近几年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虽然年年增加,

但对解决地方财政困难来讲,仍是杯水车薪;另一方

面,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与地方的迫切需求,

也有一个是否相对应的向题.同样,由于政府间事权划

分不清,逐渐形成了"上级出政策,下级出票子的格

局.

4管理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理财方式

上思路不广,仍囿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不善于运

用市场规律和市场机制来驾驭和调控经济;仍乐于充当

微观经济投资和管理的直接主体.一谈到发展经济,就

采取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税收优S的办法;一谈到搞

开发区,就一哄而上,廉价出让土地,财政减税让利.

特别是在资金的筹措上,大都通过政府强行干预,迫使

财政担保.对这种财政担保借来的钱,很多借款单位自

然是不愿偿还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在发展经

济上往往急于求成,忙于上项目,疏于管理监督,使当

地经济建设摊子铺得过大,超过财政承受能力.

除此之外,税收的流失和财力的分散也是质发地方

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对策

I.从体制上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体制问题

是财政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人的增

多,中央财政收人占全国财政收人的比重在达到宏观调

控比例的前提下,建议中央适时调整对中西部地区"两

税,,的分成比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调

动这些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省以下财政体制上,

要适当调整各级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使各级财政履行

其职能有基本的财力保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县域经济

上;合理调整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分类确定各乡镇的

财政体制,给乡镇一级更多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活力.对

一些经济不发达,财政特别困难的乡,可以推广由县级

财政核定其财政支出基本需求的办法,主要是解决好工

资发放和正常工作运转所需的资金,即支出由县级财政

核定,缺口由县级财政补足.建立规范,科学的转移支

付制度,逐步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推动困难地区发展经济,培梢财源.

2.遵循市场规律,加强财源建设.财政问题归根到

底是经济问题,改善财政状况,摆脱财政困难的根本出

路在于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发展经济,

夯实财政基础,壮大财政实力.要转变财源建设的投人

方式,实现由过去的以政府行为为主向市场行为为主,

由偏重财政直接投人向间接引导,由侧重公有经济向公

有和非公有经济并重的转变.广泛筹措财源建设资金,

摒弃财政直接投资或靠财政担保的办法.采取贴息方

式,充分发挥相关财政性资金的引导,吸附作用和国债

转贷资金的乘数效应.通过小城镇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开

发,抓好投资"载体"的建设,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

特别是民问私人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采取有力措施,逐步消赤减债.妥善解决财政赤

字和乡镇愤务问题,对于稳定和巩固基层政权具有重要

意义.有赤字债务的地方应结合实际,分步骤制定消赤

减债计划.在清理的基础上,对于确应由财政承担的到

期债务,要建立责任完备的偿债准备金,分年逐步偿

清;对于其中一些仍可经营的项目和设施,按市场规

律,积极予以转制或拍卖;对于不属于财政承担的债

务,则按照'谁受益,准负担,谁借款,谁还款"的原

则,分别进行清偿.加强和细化预算管理,年初预算安

排不能留有缺日;执行中出现的减收增支,要采取措施

子以弥补.对于历年的滚存赤字,主要应由当地逐步加

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中央,省级财政要拿出一定

万方数据

财力,帮助其渡过难关.

4.科学界定财政供给范围,逐步解决支出"越位,,

与"缺位"问题.应根据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建立公共财

政框架的需要,合理界定财政对事业单位的供给范围,

如可以按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程度相应界定财政是否供给

其经费,以及供给的项目和比例;应把支持公益性事业

发展放在政府的重要位置上,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

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事业;应依法保障义务教

育经费.而对有收人的半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只给定

额补助,单位可依法组织一部分收人,如开放高等教育

市场,逐步减少对非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对经营性事

业单位,应促其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同时,应改进

和加强财政管理,增强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越

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越要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

人员编制,减少经费开支.

5.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增强还款责任意识.世界银

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组织的贷款,国债转贷资金的

大量投人,为经济发展注人了活力.因此,地方政府要

高度重视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建立起权,责,利和

借,用,还相统一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项目的可行性

研究和经济效益的论证工作,确保项目预期收益的实

现;制定每个项目的还款计划,坚持谁借谁还的原则,

明确借款单位是还债的第一责任人;规范政府外债担

保,对需要财政担保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应视财力

情况每年从预算安排上留出偿债准备金,以防将来大规

模还款给财政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同时,建立必要的借

款单位财产抵押和还款保证金制度,完善手续,落实好

配套资金和还贷资金来源.而对市场竞争性项目应采取

借款单位与贷款机构借贷直对方式,按法律程序办理,

财政不予担保.

6.坚持实事求是,努力提高财政收人质量.财政工

作必须始终坚决防止和纠正一切弄虚作假行为,把财政

收人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和有可靠税源的基础之上.税

收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实现税

收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既要防止有税不收,又要防

止和纠正为了完成不切实际的收人任务,违反政策收

"过头税"或摊派税收的错误做法;坚决取消少数地方

把干部职务晋升与财政收人增长硬性挂钩的做法,杜绝

垫税,引税,买税,卖税以及摊派和虚收虚支等弄虚作

假行为.

参考文献:

Ill财政部.中国财政年鉴(1999)

志社出版,1999.

仪]财政部一中国财政年鉴(2000)

志社出版,2000.

1.31湖北省地方财政风险课题组.

fil.财政研究,2000, (4).

IZ1_北京:中国财政杂

1Z].北京:中国财政杂

地方财政风险间题的研究

贵任编校:谭安华

(上接第21页)制其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改造,

增加技术含量,加快传统产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

化的过程.

3.努力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我们应该看到,以外贸

依存度作为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的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缺

陷,就是未将服务贸易的情况考虑在内.而服务贸易是

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所以我们不应满足已取得的

成果,要以加入W"LO为契机,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

程.特别是鼓励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加强政策

协n和指导,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更

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4.在强调努力发展外贸的同时不可忽略扩大内需.

根据前面的分析,出口依存度的增长应该对国内生产总

值的增长有贡献,但不宜喧宾夺主.中国具有典型的大

国经济特征,从长远看,扩大内需是根本.根据林德的

代表性需求理论,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

首先必须是一种在国内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也就是

说国内需求是一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的前提,所以扩大

内需也可以成为促进出口的手段.只有走内,外贸相结

合的道路,才能保证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

地发展,而那种条件下的外贸依存度也一定是最适合

的.

参考文献:

11]唐MAR.

121隆因强

20IX,(11)

131王洪新,

易向题,2000,

I4l尚琳琳.

2000, (2)

适度开放论f叫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如何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fil.国际贸易向题,

刘长庚解开"贸易顺差悖论"之谜111_国际97

{12).

出01商品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111.财经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刘仁彪

35"

万方数据

关于小城镇建设论文题目和小城镇建设的论文的介绍到此,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江南平台app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江南平台app Copyright © 2016-2020 m.46east.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