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知识 > 意思百科 >

以的古文意思

意思百科 作者:贸博超 2023-03-31 10:17:09

今天给各位分享以的古文意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以的古文释义进行讲解,请看下面内容!

本文目录一览:

以的文言文

1.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阳光小乾乾

2. 带有以字的文言文

简直超级超级多………………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为政以 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 众星 共 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这只是论语的开篇几段…………

3. 古文“以”的十三种意思

1、因为,由于: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2、而,来。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以:以便) 3、把,拿,用。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4、以为,认为。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凭,靠。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按照,依照。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7、根据。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10、在。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12、为。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13、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参考资料:参见百度百科“以”字解释。

4. 文言文"以"的解释

文言文【以】字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5. 文言文中 以 的用法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落落贤人 “以”的用法一.动词。

认为。1、认为。

皆以美于徐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2、率领、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介词1.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连词,因为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介词,介词,因为2.根据语境可译为“把、用、拿、凭借、按照”等,一般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

以乱易整封之以膏腴之地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然秦以区区之地为国以礼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斧斤以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介词,用3.引进动作行为发 的时间、处所,译为“在” 。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4.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何以”常用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 以 ” 的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5.是以:即“以是”,因为这,因此。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是以后世无传焉。

(《齐桓晋文之事》)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因此6.以故:因为这个缘,因此,所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为三.连词,相当于“而”,表示目的、修饰、承接(顺承)等关系。1.表目的 “。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为,所以,而,以为,等等。

1.表示”因为“【yīn wéi 】意思的例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是说唯独这个人因为腿跛的缘故,没有参军,从而父子的性命都得到保障。出自《塞翁失马》

2.表示“所以“【suǒ yǐ 】意思的例句:{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解释为现在它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出自《扁鹊见蔡桓公》

3.表示”而“【ér】意思的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解释为贵州没有驴子,有个多事的人就用船装载了驴子运到了贵州。出自《黔之驴》

4.表示“以为”【yǐ wéi 】意思的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译为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出自《两小儿辩日》

5.表示“按照”【àn zhào 】意思的例句:{今以实校之}解释为现在按照实际情况来验证它。

以在文言文各种意思

1. 以在文言文的意思有哪些

1、因为,由于: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2、而,来。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3、把,拿,用。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4、以为,认为。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5、凭,靠。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按照,依照。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7、根据。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10、在。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12、为。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13、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2. 以在文言文中所有的意思词性,解释,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释义 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3.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规律,有所作为,有什么。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基本字义:有1、会意。

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有备无患。”

译文: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2、存在 出处:春秋战国老子·《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

3、取得,获得,占有 出处: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译文:如能占为已有,这将为称王打下基础。

4、相当于“或”,或许 出处: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 译文:因此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出自战国孟子《鱼我所欲也》二、以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

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2、凭借;仗恃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译文:如果要想使国家富裕就要依靠农业,如果要拒敌于国门之外就要依靠军队。3、认为,以为 出处:春秋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我以日始出。”

译文: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4、做,从事 叶绍钧《倪焕之》:“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5、原因,缘故 《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译文: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表达。

6、把,拿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出处:南朝·佚名《世说新语·自新》:“俱以情告。” 译文:把所有的真实情况都告诉你。

7、依,按,凭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出处:清·龚自珍《病梅馆记》:“以其智力为也。”

译文: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8、在,于 ——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出处:清·梁启超《谭嗣同传》:“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译文:于8月13日在街头斩首。

9、因为,由于 ——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出处: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以捕蛇独存。” 译文: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

10、和,而 ——表示并列关系 出处:清·周容《芋老人传》:“载以来。” 译文:多年以来。

11、则,那么 ——表示条件关系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译文: (如果韩魏)战胜不了秦国,那么(秦国)将使他们后面的追随者灭亡12、才 出处: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起当初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开辟,才有了现在这点立足之地。13、表目的或结果等 出处:春秋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列子·汤问》:“智叟无以应。”

译文:河曲智叟是那个嘲笑愚公的聪明人,即住在河的拐弯的地方的聪明老头。 14、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出处:清·姚鼐《登泰山记》:“日观以西峰。”

译文:在西峰观看日落。扩展资料 一、以字形演变 二、以组词:以前、以为、以及、以便、以资。

1、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2、以外:[yǐ wài] 方位词。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外。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以上的词义类似大于等于但不完全等同于大于等于;在程度,阶段这类无明显界限或界限不明显的使用场景,以上等同于大于等于。4、严阵以待:[yán zhèn yǐ dài] 整饬阵容,做好战斗准备,以迎击来犯之敌。

4. 之、而、为、以各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2]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

——《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

——《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①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而(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 ér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

――《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

――《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系辞上》 而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 ér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 为⑴成为,变成。 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

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⑵做。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

(13)亮躬耕陇亩,好为 ?(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

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⑦霓。

5. “而”和“以”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1.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2.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2.;赤壁赋)

3.悠悠乎与浩气句俱,而莫得其涯

4.自远而至 (3.4.;始得西山宴游记)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六国论)

1、然后,表顺接;整理衣襟端正坐姿,然后问客人说:

2、那么,表顺接;那么外物和我都没有尽头,那么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3、但,表转接;悠悠然的样子和“浩气”(我记不起是什么意思了,书下注释应该有吧),却无法发现他的边际

4、表修饰;从远处来

5、但,表转接;所以不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定下来了。

-------------------------------------------------------------------------------

1、因为,由于

2、而

3、把,拿,用

4、以为,认为

5、凭,靠

6、按照,依照

7、根据

8、通“已”,已经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10、在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12、为

6. 文言文中“以”的所有意思和用法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以字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以”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

“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为,所以zhidao,而,以为,等等。

1.表示”因为“【yīn wéi 】意思的例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是说唯独这个人因为腿跛的缘故,没有参军,从而父子的性命都得到保障。出自《塞翁失马》 2.表示“所以“【suǒ yǐ 】意思的例句:{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解释为现在它的病在骨髓里,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出自《扁鹊见蔡桓公》 3.表示”而“【ér】意思的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解释为贵州专没有驴子,有个多事的人就用船装载了驴子运到了贵州。出自《黔之驴》 4.表示“以为”【yǐ wéi 】意思的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属而日中时远}译为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出自《两小儿辩日》 5.表示“按照”【àn zhào 】意思的例句:{今以实校之}解释为现在按照实际情况来验证它。

2. “以”字在古文中的解释

基本释义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甲骨文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用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导致)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金文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篆体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篆体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⑵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⑶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3. 古文中“以”字有哪些解释“以”在古文中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动词:a用;使用。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b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4、副词: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望采纳。

4. “以”字在古文中的解释

(会意。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zhī

;代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韩愈《师说》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zhī

;助

的 [of]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5. 以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变应万变。

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

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 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4、〈介〉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5、因由;缘故:《诗·邶风·旄丘》:“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6、〈介〉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

7、〈动〉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赠~鲜花。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8、【以……为……】相当于“把……作为 ……”或“认为……是……”:民以食为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既上稍厌诸激聒, *** 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9、以为;认为:《国策·齐策一》:“ 皆以美于徐公。”

10、〈连〉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广视听;~待时机。

公(袁可立)至,即尽收讼牒委各邑理之,以杀其势。——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11、〈连〉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礼记·乐记》:“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2、为;行事:《论语·为政》:“ 视其所以。”

13、此;这些:《礼记·射义》:“ 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14、通“ 已 ”。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 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15、通“ 已 ”。已经:《汉书·张敞传》:“ 今两侯以出。”

16、与:《诗·召南·江有汜》:“ 子之归,不我以。”

17、及;及于:《论语·尧曰》:“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8、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6. “以”字在古文中有几个意思

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带领”) 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2002年高考《李广传》“率领”、“带领”〉)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张衡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②日以尽矣。

(《荆轲刺秦王》)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过秦论》)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以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用,使用;做;认为;只是;表示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等。具体如下: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的基本字义

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

以的古文意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以的古文释义、以的古文意思的信息别忘了在江南平台app (m.46east.com)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上一篇:i7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江南平台app Copyright © 2016-2020 m.46east.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